-
. . .
《石门颂》临习要点(绝对实用)
导读:《石门颂》摩崖是汉隶之上品,用笔圆浑劲挺,
体势纵逸多变,有“隶中草书”之誉。
守敬评曰:“其行笔
真如野鹤闲鸥,飘飘欲仙。
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。
”康有
为云:“《孟文碑》(即石门颂)劲挺有姿,与《开通褒斜道》
疏密不齐,皆具深趣。
”
为便于逐步深入学习《石门颂》,本篇将临习分为实临和意
临两个阶段讲解。
实临01所谓实临,即对着帖实实在在地临习,力求写像原
帖,第一步必须如此作。
下笔之前最好认真读读帖,找找点
划、结字的规律,做到心中有数,以减少盲目性,提高临写
的效率。
下边就《石门颂》的点划、结构及临习时应注意的
主要问题,分别予以剖析。
02一、点划的特征及书写要领《石门颂》虽为东汉刻石,但
其用笔基本为篆法,除个别撇捺外,大多以中锋行笔,逆入
平出,无明显提按,也无一般隶书之“蚕头燕尾”,因此,
其点划乍看起来并无显著特征,而此却正是《石门颂》的特
征及妙处所在。
若进一步观察,不难发现无论横、竖、撇、
捺、点、钩、折,很少雷同,这种不同不是其自身形态的不
同,而是其势的无穷变化,这种千变万化的“势”无处不有,
随字而生,又极其协调统一,从而造就了《石门颂》的独特
.. . ..
. . .
风貌,而这种独特风貌决定了它的独特的用笔方法。
031、
横划:《石门颂》的横划并不完全平直,常有起伏变化,大
多是极细微的,难以尺度衡量,也无法用言语恰切描述,所
谓妙不可言者也。
学者须细心琢磨,慢慢体会,时间长了自
可悟得个中三昧。
起笔要注意逆入藏锋,所谓欲右先左,
不必顿笔即可接着右行,即起笔与行笔在纸上的着力相近。
个别横划起笔稍有顿驻,形近于方。
行笔要稳,做到管竖锋
正,不可偏欹,要迟送涩进,以增加线条的涵和力度,免生
流滑。
收笔不必笔笔回收敛锋,大多将锋慢慢离纸即可,除
个别主笔外,一般不必顿笔作燕尾状。
这里,慢是关键,绝
不可猛然离纸出锋。
042、竖划:《石门颂》竖划的特征及起收行使与横划基本一
样,不同处是较之横划的起收更少顿驻,尤其收笔处多以轻
提空回处理,几无锋芒外露,显得圆浑含蓄。
一字中若有多
处竖划,则或相背或相向,不拘形式,却呼应得体,相映生
姿。
若无平正一路汉隶功底,很难如此随心所欲。
053、撇划:一般汉隶的撇划有两种,起笔处与前述横竖划
并无二致,区别主要在收笔处。
一种仍为轻提空回,一种则
向上方转锋,同时有程度不同的加力,然后回锋收笔。
《石
门颂》撇划的处理大多属前种,后一种很少。
还有一种撇法
其它汉碑很少见到,即撇划将到尽头时,转向前上方继续以
中锋行进,而不是在转的同时顿笔回收,其行进的多少不定,
.. . ..
. . .
一般很短即轻提收笔或回锋收笔,而无顿驻。
这种转向是极
自然的,不可硬折上去。
064、捺划:《石门颂》的捺划也有其独特面目,极少如一般
汉隶的捺脚,(即行笔到将尽时顿笔,其力偏向下方,之后
慢慢转向右上提笔出锋,形成隶书的标准捺脚,所谓燕尾。
)
而是如其特有的撇的处理,不过方向反向右下而已。
因此,
练好了撇,捺则不难解决,只是在将到末尾转向后上方行笔
往往要长些。
075、钩法:《石门颂》的钩与其撇近似,有时转钩处稍有折
意或稍有轻顿,但极少如一般汉隶的转后顿笔向上回收。
其
反钩则与捺近似。
086、转折:一般称“折法”,这里称“转折”为的是区别于
楷书,因为汉隶的折笔除了以折法处理外,还有转法。
《石
门颂》的折法与一般汉隶基本相同,或提笔折过,或以接笔
为之,这种接笔往往有意错开,不准确衔接,以丰富其变化。
其转法则与其它汉碑不同,或转中含折,或纯以转为之,无
论如何转,均不加提按,线条显得更加洒脱而富于弹性。
097、点:《石门颂》的“点”姿态颇多,然其笔法并无特别
处,无非是横、竖、撇、捺的缩短而已,无论是上点、下点,
或是三点水、火字点,概莫能外。
换句话说,常将“点”变
作“划”来处理,此法也常见于其它汉碑。
知道了《石门
颂》点划的基本特征和书写要领,就可以大胆落墨,如法炮
.. . ..
-
-
-
-
-
-
-
-
发表评论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
钩法:《石门颂》的钩与其撇近似
064
守敬评曰:“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
而不是在转的同时顿笔回收